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1月7日至9日,北京大學第十五屆未名論壇暨全國馬理學科博士生高級研討班隆重舉辦。本屆未名論壇主題為“大歷史觀下的中國式現代化”,共設有18場活動:開幕式、閉幕式、1場中西馬學術對話會、1場院長論壇、5場學術沙龍及9場學員論壇。本屆論壇全程以線上方式舉行。
開幕式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馬克思主義研究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朝龍主持。他指出,本屆論壇邀請全國高校頂尖學者、資深編輯,從多學科、多維度深入研究與探討時代問題,為參會學員搭建了互學互鑒的舞臺,為全國馬理學科師生呈現了一次豐富的思想盛宴。
會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馬克思主義研究分會理事長、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安鈺峰指出,本屆論壇緊跟時代脈搏,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前沿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相關學科的學術交流,為學科的繁榮發(fā)展注入動力。
內蒙古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達胡白乙拉指出,本屆論壇以“大歷史觀下的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議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的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將攜手北京大學及各友好單位一道架起學術交流橋梁,讓全國學子有更多機會參與前沿議題的探討,共同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高級講席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馬克思主義研究分會監(jiān)事郝立新指出,在運用大歷史觀看中國式現代化時要把握三個關切,即要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明的特性影響了中國道路的特性;要從現代化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中國式現代化;要充分注意到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tài)的構建。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郝清杰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之際,應堅守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和科學方法,既要以寬廣的胸懷來吸收外來優(yōu)秀文化,也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思想資源,大力推進思想世界、精神領域的現代化進程。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位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熙國簡要回顧了未名論壇的發(fā)展歷程,對于未名論壇的未來發(fā)展寄予期待。他指出,14年來,大批未名論壇學員成長成才,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塑造了一塊具有引領力、號召力的學術品牌。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馬克思主義研究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朝龍對本次活動日程進行了介紹。他指出,本屆論壇聚焦“大歷史觀下的中國式現代化”,邀請全國高校頂尖學者、資深編輯,整合匯聚多方資源,從多學科、多維度深入對時代問題的研究與探討,為參會學員搭建了互學互鑒的舞臺,為全國馬理學科師生呈現了一次豐富的思想盛宴。
開幕式結束后,論壇舉辦中西馬學術對話會,由教育部原社科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楊河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員徐世澄,列寧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東,中央編譯局原秘書長、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金海,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王杰,圍繞“馬克思主義的大歷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從不同學科視角展開了多維審視與討論。
徐世澄介紹了拉美現代化進程的現狀,深入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對全球南方的啟示:要堅定不移地把發(fā)展作為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要建立比較完整的市場經濟體制;要精準解決貧困問題;要堅持和擴大開放;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要形成一個能夠團結全國人民的堅強的領導核心;要處理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王東指出,全球大歷史具有五個起源期,分別為人類起源期,智人、現代人起源期,文明、國家起源期,現代化起源期,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起源期。把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民族精神發(fā)掘出來,能夠成為創(chuàng)造世界新型文明的富有東方魅力的源頭活水。
楊金海指出,馬克思的全球史觀具有全球文明觀、歷史形態(tài)理論、現代化思想、世界體系理論、世界經濟中心理論等內容,是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源頭;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歷史必然性,是對蘇聯模式和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超越;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中華民族發(fā)展高度、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高度和人類文明發(fā)展高度的重要意義。
王杰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提供物質基礎、注入新的時代內涵、開辟了新的空間、培養(yǎng)了優(yōu)秀人才、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相互促進,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提升了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了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了人類文明交流互鑒。
此外,研討班分別圍繞著“馬克思主義的大歷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古代制度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探索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與新時代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等五個主題展開研討。
據悉,本次未名論壇舉行期間,來自全國44所高校的101名正式學員全程參與學習。未名論壇還開放線上旁聽渠道,三天內各場活動累計參會人數近5000人次。(供稿:劉澤乾、朱夢琳)